半岛·体育bob官方网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盛夏時節,廣元市青川縣跟著“賽事+百業”去旅游讓人耳目一新,流連忘返。
“加油!加油!”星期六上午,青川縣籃球公園裡不時傳來加油聲半岛·BOB官方网站、歡呼聲、喝彩聲,以“東西協作·情動浙川”為主題的首屆“浙川東西部協作杯”籃球聯賽在這裡舉行。
球場外圍的階梯商鋪前,餐飲店主李金玲既是一個球迷,又是一個去年7月從竹園鎮舉家慕名前來開店的創業者,做事風風火火、快人快語。她一邊忙著准備當天營業所需的食材,一邊不時往球場上瞧上一會兒,“今天看球賽的人又是黑壓壓的一片,等會有得忙。”“忙是忙一點,能夠掙到票子,是忙中伴隨著甜蜜!”“生意有人多的時候,也有人少的時候,一般情況是一天能夠賣好幾百元,最多的一天收入是好幾千元!”……斷斷續續的話語間,是藏不住的甜美笑容。
與李金玲一樣,球場附近30多家商鋪的業主都忙碌了起來,他們要抓住這次球賽帶來的客源,讓日常就因籃球而火的生意在當天再火上一把。
2023年以來,青川三人“壩壩籃球”擂台賽持續火熱,川陝甘毗鄰地區男子籃球聯賽、四川省三人女子籃球聯賽等品牌賽事相繼落地於此,大量游客也隨之而來。
借助體育賽事帶來的流量,青川縣大膽試水,通過拓展賽事、開展非遺文化體驗、舉辦音樂季活動等方式,將賽事流量從縣城成功引入各鄉鎮、村庄,發展獨具鄉村味道的“壩壩經濟”,讓眾多體育愛好者“因一場比賽,奔赴一座城”“因一場比賽,愛上一個村”。
提起青川,人們最先想到的詞就是“山青水秀”“生態一流”,再加上有4個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4個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以及青川黑木耳、七佛貢茶等七大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加持,這裡成為不少人心中的“詩與遠方”。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先天優勢的地方,卻有著自己“成長的煩惱”——距離市區較遠、常住人口少、對外吸附力弱。這些“煩惱”帶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當地消費供給少、消費能力弱,游客的“詩與遠方”被擋在了青山外,而生活在“詩與遠方”的青川人卻要舍近求遠,跑大山外去追求“詩與遠方”。
外面發展的浪潮有多猛,青川克服這些“煩惱”的渴求就有多深。隨著近幾年“跟著賽事去旅行”熱潮的興起,青川縣委縣政府結合當地逾百年的籃球運動傳統,將發展目光放在了“體育+旅游”上,希望通過賽事引來流量,再將流量轉化為文旅發展增量,從而拉動當地消費能力提升。
“之前在抖音上經常刷到這裡的‘三人壩壩賽’直播,這次趁假期過來感受一下現場氛圍,有機會的話我也想參賽。”陝西漢中游客李光旭站在青川縣城籃球公園球場外,興奮地為比賽精彩瞬間喝彩。
三人“壩壩籃球”擂台賽是青川打造的第一個壩壩賽事IP,自2023年創辦以來,以“日賽、周賽、月賽、年度總決賽”的遞進賽制給籃球愛好者和游客遞上“邀請函”。截至目前,累計舉辦超12000場比賽,吸引國內外6800余支隊伍參賽。
為何選擇“壩壩籃球”破局?青川縣體育事務中心副主任張仙芝坦言:“我們有籃球運動的傳統,比起其他賽事,‘壩壩籃球’投入小,同時大家對真實拼搏、草根熱血非常認可,參與度很高。”
隨著三人“壩壩籃球”擂台賽的“出圈”半岛·BOB官方网站,青川這個川東北小城受到了更多關注半岛·BOB官方网站,越來越多的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籃球賽事在這裡落戶,人流量也隨之激增。
有了賽事流量,如何實現文旅消費變現就是青川緊接著思考的問題。“我們依托‘壩壩籃球’,發展‘1+20+N’的‘壩壩經濟’。”青川縣文廣體旅局副局長劉曉燕解釋道:“1”就是以開展三人“壩壩籃球”擂台賽的縣城籃球公園為中心﹔“20”是輻射至全縣20個鄉鎮,打造“壩壩經濟”示范點﹔“N”則是通過發展鄉村民宿、舉辦各項壩壩活動等方式,讓“壩壩經濟”接地氣、充滿鄉土味。
“沒想到這裡還有這麼多美食,真是意外驚喜!”觀看完籃球賽,李光旭順著籃球公園的台階拾級而上,發現不少餐飲店鋪裡坐滿了顧客,大家一邊享受美食一邊開心地聊著天,充滿了人間煙火氣。
其實在2023年以前,籃球公園周邊商鋪一直處於閑置而蕭條狀態,不管縣上採取再優惠的招商激勵政策也無人願意來此“冒險”經營。商機在於人,更在於以人氣聚商氣。2023年,青川縣以市場化運作的思路,引進四川銅戈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專門負責青川三人“壩壩籃球”賽事的舉辦運營工作。特別是“三人壩壩籃球”擂台賽開賽后,來客好似跟著賽事來旅游,人氣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這些鋪面瞬間成為“香餑餑”。半年時間內,38家商戶相繼入駐,不僅盤活了87間共5000平方米的閑置資產,還讓“壩壩籃球”因美食再添一把人氣半岛·BOB官方网站。
縣城裡有“壩壩籃球”“壩壩美食”,鄉村中則有“壩壩音樂”“壩壩歌”“壩壩舞”“壩壩夜市”“壩壩攤點”等等。這兩年,青川縣將小“壩壩”的作用發揮到極致,通過“賽事+旅游+美食+娛樂+文化”,形成“壩壩產品”矩陣,成功帶動全縣文旅消費攀升。數據顯示,僅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青川縣實現旅游綜合消費總收入4.7億元,同比增長33.4%。
一場小雨后,蒿溪回族鄉地坪村千畝茶園愈顯翠綠,一行行修剪整齊的茶樹在山腳下鋪陳開來。盡管已是仲夏,但來此體驗摘茶、炒茶的游客還是不少。
問及地坪村的發展,當地村民表示要說茶葉,但不能隻說茶葉。茶園旁邊是同心體育公園,縣級、市級乃至省級“村BA”籃球賽事都曾在這裡激情開賽,每場比賽吸引游客近萬人﹔茶園對著的半山腰上還有風格各異的民宿,潑墨山水式、洗練素描式、原汁原味鄉土風等,供游客隨意選擇﹔茶園周圍的農戶,有條件的都辦起了農家樂、茶館、餐館,給游客提供方便……
4年前,在外務工10余年的高敬忠回到地坪村,想留在家鄉陪伴孩子長大。當時地坪村的茶產業初具規模,游客並不多,夫妻倆平時就靠著做點蔬菜水果生意維持生計。
2年前,地坪村村委會舉辦“村BA”,邀請周邊鄉鎮半岛·BOB官方网站、村社來參賽,每天吸引觀賽者和游客超5000人,這讓高敬忠看到了發展的希望。他立即將自家的一樓房間改成小賣部,院壩上搭滿桌子,經營燒烤攤。
現在,高敬忠不僅有小賣部、燒烤攤,還開起了一家餐館,在大型賽事期間,他家日均收入超萬元。
“靠山吃山,我們也要換種吃法。”蒿溪回族鄉黨委副書記陳明劍介紹,“壩壩籃球”引來客流后,地坪村通過開展採茶炒茶體驗活動、舉辦音樂節、開設山地摩托車運動項目等,將游客留在地坪,為他們吃住娛“一條龍”服務,當地文旅收入近兩年是節節攀升。同時,村民們把精力和心思全用到文旅經濟服務上,掙的錢多了,為雞毛蒜皮事情吵架的人沒有了。
曹發菊的家距離同心體育公園步行約10分鐘,她家“圈圈茶館”的生意在賽事期間是異常火爆。
“圈圈茶館”是游客給取的名,實際上她家茶館並無招牌,只是因為茶館由養殖圈改造而成,且在除臭的基礎上保留了以前養殖圈的原貌,讓游客很有新鮮感。
“去年我隻改造了一部分,擺了8張麻將桌和8張純喝茶的桌子。現在看來,弄少了,今年還要再改造一部分。”曹發菊說,她家茶館用的茶都是自己種的,現在不僅能賣茶水,還能賣茶葉,也算打開了茶葉的銷售渠道。
之前,曹發菊家主要靠養殖賺錢,但因為養殖圈設計的問題,導致排糞不便。而鄰居們在這兩年利用賽事流量紅利開起了民宿或農家樂,她家“臭氣熏天”的養殖圈顯得格格不入。
去年在鄉黨委的建議下,曹發菊把養殖圈以最小成本進行了改造,沒想到保留養殖圈“原始形態”的茶館,深受游客青睞。
高敬忠、曹發菊只是地坪村每一家農戶想方設法在“賽事流量”中找到自己發展之路的一個縮影。他們將餐飲、民宿、零售等串聯,形成自己的“壩壩商圈”,讓當地“壩壩經濟”有了更強的生命力。
“壩壩經濟”要持久,必須有抓手。木魚鎮舉辦“游木魚·品湖鮮—相約青川白龍湖畔木魚大草原露營音樂季”活動,打造了集休閑娛樂、生態觀光於一體的文旅品牌﹔七佛鄉開展“貢茶之鄉漁樂匯,壩壩聚財七佛興”特色垂釣活動﹔建峰鎮結合水稻栽種體驗舉辦“FUNS 肆美好·壩壩狂歡活動”……各種各樣的“壩壩活動”穩穩接住了賽事的流量。
從“壩壩籃球”入手,青川推動“壩壩系列”賦能百業千態,構建起了以縣城籃球公園為代表、多點布局的“壩壩商圈”,為鄉村振興蹚出新路徑。
汽車沿著蜿蜒的公路從一個Y字型路口向白龍湖尾水區駛去。不一會兒,上百畝的格桑花海就猝不及防闖入眼帘,粉的白的紅的紫的,各色交織,與四周青山相映成趣。沿著碎石道路再往裡走,不過幾分鐘光景,一片開闊的平地舒展在眼前。平地中央,幾座原木搭建的小木屋錯落有致,空地處停了幾輛外地牌照的汽車,周圍還搭著帳篷,幾家人正在此悠閑地享受下午寧靜時光。
很難想象,這麼美的休閑地,曾經是荒灘。今年3月,騎馬鄉黨委利用荒灘上現有柳林、草地等資源,以不到15萬元的“微創投”盤活了這230畝的庫區灘涂,並取名“牧馬園”。除打造花海,露營、騎馬、沙灘越野、傳統農家美食品鑒和農耕趣味活動等在這裡一應俱全。
“大家跟著我的鏡頭看一下,這個壩壩很大,每天活動很多,歡迎大家來露營、垂釣。”“五一”小長假前,王光軍每天都要打開自己的視頻號直播推薦“牧馬園”。
王光軍本是隔壁木魚鎮的居民,現在在騎馬鄉工作。作為提出盤活荒灘的建議人之一,他對“牧馬園”有著特殊的感情。平時就喜歡在視頻號上與網友分享生活的他,在4月25日“牧馬園”開園后,天天在直播中為“牧馬園”爭取流量。一周時間下來,他的“粉絲”從600人漲到近6000人。
“五一”小長假期間,“牧馬園”成為青川熱門打卡地,入園游客超20000人次。巨大的人流量,讓在園內擺攤的李朝均夫妻倆樂得合不攏嘴,“這裡沒有攤位費不說,水電還都是免費的。我們現在就希望天天都有游客來,來嘗嘗我家的手擀面。”
李朝均和妻子陳念益是騎馬鄉光明村人,在鄉政府的動員下,“五一”假期前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在“牧馬園”裡找了個攤位賣手擀面和副食品。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個假期生意異常火爆,每天純利潤就有近千元。
受益的不僅是李朝均這樣在園內擺攤的人,周邊農戶的騎馬黃酒、茶葉、山野菜等也成為搶手貨。不少農戶感慨:“以前商販來收都會把價格往低裡壓。現在我們自己擺在家門口賣,總算也能賣個理想價位了。”
從壩壩“搭台”到網絡“唱戲”、群眾受益,青川不少鄉鎮開始嘗試這樣的發展模式。不僅如此,部分鄉村還搭建起“村播基地”,在茶園、菌菇種植基地等田間地頭設置移動直播間,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展銷,通過“現場互動+直播帶貨”方式,推介鄉村旅游及農特產品,推動青川黑木耳、茶葉、蜂蜜、道地中藥材等特色產品精准對接市場。
隨著“壩壩經濟”的內涵越來越豐富,推動“壩壩經濟”的手段越來越多,青川縣持續在優化和提升文旅融合產品體系、服務配套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讓“壩壩流量”真正賦能消費動能提升、農民收入增長。數據顯示,2024年,該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2%,居全市第一﹔實物型網絡零售額實現5.34億元,居全市第一﹔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4%,增速居全市第一。(周小丁、任小昌、鄢懷林)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